新生的節(jié)日“烏日貢”
 |
烏日貢大會 |
“烏日貢”節(jié)產生于1985年,意為娛樂或文體大會,每兩年舉行一次,時間一般在農歷五六月間,歷時3日,地點在赫哲族聚居區(qū)輪流。節(jié)日的白天主要是體育競技。有游泳、劃船、撒網、拔河、叉草球、射草靶、射箭等。其中,叉草球最富民族特色,是叉魚技術在陸上的演練和再現(xiàn)。草球用濕草捆扎而成,大小若足球。比賽方法有兩種:一種是把多個草球扔出一定距離,參賽者站在同一界線上輪流用近2米長的三齒木杈投叉,中者為勝;另一種是分兩隊比賽,甲隊先把球拋向空中,球落地前乙隊若能叉中,就前進15至20步,否則后退同樣的步數(shù),改由乙隊發(fā)球甲隊叉。先前進到終點的隊為勝。入夜,江邊燃起堆堆篝火,舉行群眾性的聚餐宴飲和歌舞晚會。人們跳起天鵝舞、薩滿舞、魚鷹舞、神鼓舞。熱情奔放的舞姿伴以曲調悠揚的歌聲。赫哲族民歌有10多種。內容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,有喜歌、悲歌、古歌、漁歌、獵歌、禮俗歌、情歌、搖籃歌、敘事歌、新民歌等。婦女愛唱“嫁令闊”(類似于民間小調)。老頭愛唱“伊瑪堪”!耙连斂啊笔敲耖g說唱文藝形式,類似于北方的大鼓,形式具有史詩的特點。皓月當空,篝火通明,赫哲族村屯充滿了歡樂氣氛。
 |

|
婚禮表演 |
演奏口弦琴的赫哲族老人 |
2001年3月11日,在北京的赫哲族同胞舉行首屆烏日貢聯(lián)誼會,參加的各族群眾有百余人。赫哲族人口雖少,但人才濟濟,有全國人大代表,有歌唱家、舞蹈家、企業(yè)家。
近幾年的烏日貢節(jié)都邀請有俄羅斯的那乃人代表參加。懂赫哲語的老年人可以和他們直接交流,相互學習,增進友誼。
[上一頁] [下一頁]
|